伴随着各省的联考改革文件,2024届美术生面临的挑战,也随之浮出了水面。改革不会等待你的脚部,所以我们要紧跟政策,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以及想法。
那么这次改革对美术生来说有哪些影响呢?今天小编就以改革文件中的“速写改革”板块为重点,从六个板块,为大家深度解析艺考改革背后的意义以及速写改革后如何进行学习。
首先说说为什么要改革?在全国各省建立美术联考机制的这十多年来,各科教学基本以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概念、填鸭式、同质化教学为主流。
大部分美术生只能应对固化的考题形式,几乎沦为考试机器,更别提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了。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改革刻不容缓,于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牵头,覆盖全国联考的改革方案来了。
改革后的美术艺考,主要考查美术史素养、美术鉴赏能力、形象组织能力、画面构成能力、生活观察能力和艺术想象能力。美术生拥有美学素养越来越重要!
2024届美术联考进行大改革,速写科目以速写(综合能力)这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考生的试卷里。将结合高中美术必修课《美术鉴赏》中的内容,根据命题进行创作。
命题创作这种新的出题形式对于传统联考训练方式是一个巨大冲击,但其实是美院校考中的常见题型。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第二个问题,改革“革”了什么?速写从30分钟变成两个小时,这极大地考验了新一届美术生的场景塑造能力,想象力,以及对色彩工具和材料的重新认知(综合能力)。
透过文件可以得知,这次美术联考改革,对老三科里的速写科目可以说是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具体有以下几点:
何为综合能力呢?素描考察单色造型能力和感受,色彩考察色彩造型能力和色彩感受,而速写是对两者的结合和补充,既要有素描的严瑾、色彩的协调,还要有速写的大气和灵动,故将速写学科称为综合能力,这也是选中速写这一科目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
速写(综合能力)科目分值由原来的低分值提升到了三科均等的100分(以江苏省为例)。速写和素描、色彩在艺考中同等重要。
从2024届开始,速写(综合能力)考题将结合高中美术必修课《美术鉴赏》中的内容,根据命题进行创作。速写要考“命题创作”,联考校考化终成现实。
这也意味着,速写将告别过去十多年以默写、画照片、单人、双人为主流的形式,迎来新联考时代!
试卷用纸为四开素描纸(考点提供),绘画工具及材料为铅笔、炭笔、钢笔、签字笔、马克笔、蜡笔、彩色铅笔、水彩、水粉(考生自备)。
作画工具趋向于综合材料,对黑白和彩色工具的熟练运用也是训练的必修课了!
考试时间由原来各省主流的30分钟延长到120分钟。
两个小时的“速写”考试,用时间告诉你——拥有解题的创作思路、清晰的作画步骤、深入的画面表现力等等,才能让你在万人达标考试中突颖而出!
主要考查考生的美术史素养、美术鉴赏能力、形象组织能力、画面构成能力、生活观察能力和艺术想象能力。说明美术生拥有美学素养的重要性!
1.准确应对命题要求,回应和解决命题所提出的问题;
2.美术史知识点把握清晰,理解准确,艺术和人文素养扎实;
原本出现在美院招生考试要求里的文字,现在也成了联考的必备要求。
命题内容来源于高中美术必修课《美术鉴赏》,明确划定了出题范围,高中美术课还敢不好好听嘛~
根据以上变化可以看出,从2024届美术联考开始,速写科目将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考生的试卷里。
而像综合能力、命题创作、美术史素养、美术鉴赏能力、艺术想象能力这些一直出现在美院考试要求里的字眼,现在在美术联考中也成为必备要求,联考校考化可以说是愈演愈烈,势不可挡!
改革后将面临哪些?
每一次改革都会引发一场蝴蝶效应,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变化。此次美术联考速写科目的重组和洗牌,不仅仅是一纸文件说明那么简单,而是将会给与改革息息相关的美术生、家长、画室机构、美育从业人员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还有机遇。
在此之前,联考速写,学生只要按照考试大纲和老师的要求把速写基本功练扎实,就可以轻松应对考试。而改革之后,明确了速写考试要结合高中《美术鉴赏》的内容进行命题创作。
这要求考生除了要有扎实的速写基本功、丰富的艺术积累、审美修养、创作能力等,在实际考试中,还要能够调动所学,准确表达考题内容、画面的完整度、充分度以及精细度都有极高的要求,这对所有处于联考阶段的美术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考试难度加大,势必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备考专业,那么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就会被缩短,对于专业和文化存在偏科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要面临的挑战。
改革文件中说明,在院校录取中,综合分文化与专业比重各占50%。
速写改革后怎样才能得高分?
命题创作之所以改成创作,就是高分标准不再是唯一的。在改革前统一面貌、统一模板、机械化教学就会造成了这个高分标准都是统一的,根本无法分辨学生的优劣。
那么变成命题创作后,此前的速写学习到底有没有用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前期没有扎实地掌握人体的比例、肌肉、骨点、动态、观察方法、动态比例、线条穿插、形象特征等,根本创作不出完整的画面,所以前期的训练离不开基础训练。
改革提分关键点一:利用构图
构图是创作部分的一个重点,比如这三幅画,同样的一个表现技法,都是用光影效果和黑白关系对比的手法来处理,但题材的创作场景不一样。第一幅是一个抢救病患的场景,从画面能感觉到病床上的女孩心态是比较乐观的,还比了个手势,这是能够产生故事情节的创作。左下角的是一个卖早餐的场景,整个画面就因为这个小孩而引起松动;右下角的是富有现代感的直播场景。
今年命题创作所强调的是多材料运用和技法表达,速写虽然名字没改,但是时间从半个小时增加到两个小时,它的表现内容和表达形式上已经开始变化了。
这幅是用水粉或者水彩作画,人物神情非常夸张有点像呐喊的感觉,整个画面有种突出的冲击力,这属于命题创作里的一种表达。
这幅是用肌理还有黑白灰线条作画,整个画面处于一种虚幻的状态,属于具象里面的一种抽象表现,热闹的场景用冷色调处理体现人物与环境的反差,通过人物周边的颜色对比产生肌理效果,这也属于命题创作里的一种表达。
这幅是用这个马克笔再加针管笔作画,这画非常有意思,点线面的运用还有工具使用上的表达方式有点特殊,整个画面已经超乎了高考的水平,个人认为这次艺术高考改革一定是进步的。
改革提分关键点三:选择合适的画室
全国性的艺考改革,给2024届同学们如何选择画室增加了一个考虑因素。选择实力真实、教学方向预判正确的画室,对于斩获高分非常关键,同学们可以多到实地对比、试课。
提高艺术素养,应对速写改革
今年的艺考改革主要科目之一是速写,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速写基本功、综合能力、命题创作等基础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丰富的艺术积累、审美修养、美术史素养、美术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能力。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提高艺术素养、审美修养和美术鉴赏能力,凝结总结了一些中外美术鉴赏名画。 这些名画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全新的美术联考,提高对于名画的积累。
《奥菲利亚》取材自《哈姆雷特》的一幕,奥菲利亚在父亲被其情人杀死后,将鲜花环在身畔,沉河而亡。画家在此表现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那些布满在水边的小花,仿佛使人闻到她散发出芳香的气息,溪水在静静地应着奥菲莉娅歌唱;她终于摆脱了这罪恶深重的尘世,漂向无忧的净境。画面上没有悲剧气氛,为了描绘自然环境,画家多次实地写生。为了画出奥菲莉娅在水中的效果,他曾置一大玻璃池让模特儿西达尔躺在水中。画家以极工细精湛写实技巧和神奇的画境创造,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和观众。
库尔贝《画家的画室,真实的隐喻》
The Painter’s Studio
Gustave Courbet
1855
这幅叙事程度极高的画作,是写实主义创立者库尔贝的杰作。构图中心正在创作的库尔贝,象征性了绘画中「真理」的观念,躶体模特是非理想的美的化身。
艺术工作室的环境氛围中,孩童的意见超越他人之上,说明观察和表现当代现实的美,对艺术而言至关重要。标题语义双关,既是真实的隐喻,也是库尔贝对写实主义背后哲学的隐喻。
整个画面清新、淡雅,把一次草地午餐描绘得愉快、闲适、随意、自然,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和明快的平透色彩,从而彻底突破了传统的厚涂法。马奈将赤身的女子和两个衣冠楚楚的男子安排在一起,并置于巴黎最普通、最常见的场景——草地午餐之中。这一反常态的表达方式是对当时古典绘画常见的教化和情感主题的讥讽与挑战。
《奥菲利亚》取材自《哈姆雷特》的一幕,奥菲利亚在父亲被其情人杀死后,将鲜花环在身畔,沉河而亡。画家在此表现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那些在薰衣草、粉色、蓝色、白色和灰色的微妙色调下,这幅作品的笔触十分柔软,好似羽毛一样轻盈,与梳理过的金发,绸带、粉扑和花瓣等芳香而轻盈的物品点缀在一起,让这幅画的构图像一首极具视觉和听觉魅力的诗。贝丝·莫里索还在镜子底部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仿佛在以此暗示我们,她画中的形象就像镜子中银色的影像一样转瞬即逝。布满在水边的小花,仿佛使人闻到她散发出芳香的气息,溪水在静静地应着奥菲莉娅歌唱;她终于摆脱了这罪恶深重的尘世,漂向无忧的净境。画面上没有悲剧气氛,为了描绘自然环境,画家多次实地写生。为了画出奥菲莉娅在水中的效果,他曾置一大玻璃池让模特儿西达尔躺在水中。画家以极工细精湛写实技巧和神奇的画境创造,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和观众。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该画描写了人们在塞纳河阿尼埃的大碗岛上休息度假的情景:阳光下的河滨树林间,人们在休憩、散步,垂钓,河面上隐约可见有人在划船,午后的阳光拉下人们长长的身影。这幅画主要采用了点彩画法,画面宁静而和谐。画面上的人物与周围的湖面、树木等构成了精密和谐的构图,使画面上物象的比例、物象与整个画面的大小、垂直线与平行线的平衡达到了一种理性的和谐和科学秩序下的统一。
在这幅画中,画家的笔触更加抽象,轮廓线条也变得更加破碎、松弛。色彩漂浮在物体上,以保持独立的自身特征。画中的每个笔触都是以自身的作用独立地存在于画面之中,同时又服从于整体的和谐统一。画家把客观的现实转化为主观的造型,让画中的理性结构和自己的主张结合成一种永恒的艺术形式。人们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结构与色彩、自然与绘画的结合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一幅具有异国情调的作品,一位席地而睡的吉普赛人和一头雄狮在空旷冷峻的沙漠境界中格外神秘莫测,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画风。据画家自述,画上的景象是他当年从军时的追忆。他曾被派往北非,经过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在他的印象中,一具吉普赛流浪艺人的女尸,僵直地躺在沙漠中,身旁有艺人所用的乐器和生活用品。一头狮子走近尸体旁,则是画家的想象。
毕沙罗《蒙马特大街》
The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Winter Morning
Camille Pissarro
1897
这是一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街道两侧尽收画面,人群流动,车水马龙,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加之透视准确,画中车 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它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但却很明亮,它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表现出毕沙罗特有的艺术风格。
康定斯基《构图八》
Composition 8
Wassily Kandinsky
1902
康定斯基把《构图八号》视为包豪斯早期的巅峰之作。画家用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矩形和直线的几何语言对内心世界作了精细微妙的表现。画中看不出画家情感的流露,只有冷静的形式安排,虽然诸种形式之间似乎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但是,它们在色彩的帮助下产生相互作用,使构图的形式意味具有一定内涵,唤起审美愉悦的物质化的精神实体。
古斯塔夫·克林姆描绘一对相拥在一起的亲密恋人,画中的女人娇柔地依偎在男子的怀中,向他献上自己的脸庞和嘴唇,甚至无视环境的危险,是一种性爱的暗示。但是这种情爱在这种金黄色彩的衬托下,在鲜花和各色图案的包围中,让人没有一点邪念和粗俗的感觉,将人从一种世俗的观念和道德的约束下解脱出来,只感到一种温馨、浪漫、富有激情的生命冲动。
亨利 • 马蒂斯《舞蹈》
The dance
Henri Matisse
1909
野兽派核心画家马蒂斯的《舞蹈》,色彩和线条就像词语之间激情的结合,体现着色和构图结合的情趣。线条是舞蹈流动的痕迹,而色彩使得抽象画面更为干净。线条和色块在马蒂斯那里非常合乎美感地融合起来,它所产生的空间感让舞者有了自由舞蹈的姿态。五个舞者相互协作,群舞的一致性让舞蹈自然产生生命感和由此带来的喜悦。
弗兰茨 • 马尔克《蓝色大马》
The Large Blue Horse
Franz Marc
1911
弗兰茨·马尔克认为艺术的「动物化」能唤醒万物心中的某种神性。笔下的动物都以一种英雄的、甚至沉思的形式来呈现,激起恢宏壮丽的感受。《蓝色大马》以蓝色构成的三匹马占据空间,低首闭眼,从温暖绚丽的背景中突起,安详而温和。鲜艳明确的色彩,起伏有致的曲线营造出宁静感人的世界。
表现主义色彩大师马克的《公园餐厅》,描绘树影之下品茶休闲的都市场景。构图中的白色图案、浓缩成形状的人物,城市的旋转背景、甚至帽子的韵律都接近纯粹的抽象主义。对色彩关系、形式的诠释、以及光影的突破具有革命性的启发。
马塞尔 • 杜尚《下楼梯的裸女》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
Marcel Duchamp
1912
在这幅画中,画家并没有具象地再现一个从楼梯上走下来的裸女,而是抽象地表现了一个人从楼梯上走下来时整个过程的留影:在“她”走的每一瞬时间里都在空间中留下了“存在”的印记,“她”在空间中留下持续印记的每一瞬间断片,都表明了“她”这个主体对客体环境的克服和胜利,因而,这个“裸女”的“走”实际是主体向客体证实自身的“存在”。就画家表达的审美体验的性质而言,它是现代崇高中“善”的正直的喜剧性宏扬,是现代崇高与“善”相联系正面写照。
雷东《独眼巨人》
The Cyclops
Odilon Redon
1914
据希腊神话说,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被乌拉诺斯关在地下。后来克洛诺斯在独眼巨人的帮助下取得统治宇宙的权力,可是他又害怕巨人的野蛮力量,于是又给他钉上镣铐。宙斯将独眼巨人释放,并成为赫淮斯托斯的助手。画上这个巨人正从地下爬起,他在觊觎深埋在地层里的生命——一个裸体女性的形象。她是欢乐的象征,但还未苏醒,仿佛尘世间所有的力量都在欢迎她,也包括这个独眼巨人。巨人的野蛮并没有掩饰他的欲望、他的本性。这幅画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是一种晦涩的歌颂性欲与生命的象征。
克劳德 • 莫奈《池塘·睡莲》
Pond·Water lilies
Claude Mone
1907
莫奈的《池塘·睡莲》是印象派的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其绘画技法和自身的研习都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看似随意轻松的笔触中却将光线的美感,水面上自然漂浮的睡莲的温柔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睡莲》色彩十分丰富,但是所有的颜色在画面中都是分外的柔和和均衡。仅仅是描绘莲花的颜色也是随着光线和环境的影响而色彩变化多端,让人虽不能一口断定是什么颜色的睡莲,但是却又觉得那些娇艳的睡莲就近在眼前。甚至是那些捉摸不透的笔触都好像在描绘着莫奈当时对池中睡莲的喜爱。
胡安 • 米罗《哈里昆的狂欢》
Carnival of Harlequin
Joan Miro
1924
《哈里昆的狂欢》就是这个画展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之一。此画标志着米罗艺术风格的最终形成,具有奇特的空间感和梦幻般的魅力。他是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的杰作。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就在于这种带有幽默感的梦幻表现。此外,米罗的梦幻世界从不空洞,相反,具有一种真实的生动感。他画中的野兽、树木,都有一种充沛的获益,观众在陌生的表现后面,能感受到一种源自日常生活的亲切感。
Composition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
蒙德里安的绘画结构里有乌托邦式的纯粹,有一种平稳的和谐与永恒。颜色、空间感、位置都不是单一存在,而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表达的。《黄、蓝和红的构图》是治愈系的视觉盛宴;用理性和秩序构建具象与抽象的平衡。「三原色」的简单结构,反映了对于「和谐」的独特理解,以及在失衡中找平衡的艺术理念。
达利《记忆的永恒》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Salvador Dali
1931
《记忆的永恒》中的物体都是柔软得失去功能的生物的象征,其中表达了某种痛苦和无奈的生命现实。达利的绘画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主要受到弗洛伊德的启发,它主要是在于表达一种梦幻匀般的世界。这种对时间疯狂流逝的独特表现手法,暗示了个人情感在物质世界挤压之下迸发出的无法回避的力量。
安德鲁 • 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Chirstina’s world
Andrew Wyeth
1948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的克里斯蒂娜并非在爬行,而是在凝视,显然她爬了一段路,已经筋疲力尽。此时她抬起头望着不远处的农舍一近在咫尺却又如此遥远,画的题目如画龙点睛,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与农舍的距离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这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也成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状态的象征,观者何尝不是生活在难以尽如人意的环境中。
《田横五百士》正是中国当时社会进步力量以及代表人民利益的斗争形式在艺术上的表现,从审美感受和美学意义上,不同于表现优美或壮美的作品,不仅仅能给人以表面的视觉感受和简单的心理体验以及美学上的优美感受或力量上的和谐的表达,而是除此外更能震撼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审美感受上除了能引起人们悲伤的痛感外,更能鼓舞人们的勇气和斗志,给人以伟大,庄严之感。所以《田横五百士》除能给人以悲壮感外,还能给人以巨大的勇气和自豪感,不仅能引起人们对田横及其臣民的无比敬佩之情,还能引发观者的庄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巨大的道德力量。
该画作画面内容很简单,是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用笔看似疏野草草,不求形似,其实行笔的轻重缓急,盘根错节,都流露出作者很深的毛笔功底。整个画面的意境,荒空而沉郁;石之盘旋,似乎凝聚着不平之气。古木虬屈向上,权梢冲出右边画外,突破了扭曲盘结,冲向天际。古木与怪石的巧妙结合,通过情绪表象的描绘,显现出更深层的理念。
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油画,是受动于中国国家行为下,代表一个民族的政治无意识,该幅作品作为红色经典,是对一个政党、国家与民族,行走至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集体记忆,是红色政治无意识的视觉想象,而全然不是画家董希文的个人视觉私语。作为画家的个体,董希文也不敢承担这幅作品是原创于他个人的创作动机。
《开国大典》充满了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意气风发的豪情,以及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中的自觉践行。该油画作品,是中国老一辈文人、画家关于政治无意识的集体记忆,由于该幅作品的创作,是那个时代中国美术界的国家行为,所以其本身必然就是一幅红色经典。《开国大典》是国家画语。
此卷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之余,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画中正坐一人即为伯夷,他面带忧愤,目光炯炯,注视着叔齐。叔齐一手按地似在说着什么。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简劲爽利,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笔法粗简,墨色湿润。
《泼墨仙人图》画面上的形象是一位袒胸露怀的“仙人”,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像是行走在云雾之中,其脸部的眉、眼、鼻、嘴拥成一团,下巴胡子邋遢,似乎形象很猥琐,但却是尽脱俗相,透出傲骨的仙气。该画作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是对传统线型经典语言的背离,是墨象语言真正独立的标志。
《踏歌图》中,作者表现了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画面中的巨石斧劈皴形势更为刚烈,运笔猛厉迅疾,方劲挺直,棱角分明,以浑厚的墨气和雄健的笔力,表现山石的阴阳面,强调山石的刚坚和磅礴的气势。于是,在山水画中斧劈皴便发展成为与披麻皴法同等重要的两大基本表现手段之一。
《溪山清远图》是南宋表现水这一主题的佳品。此长卷由十张纸接成,画幅内景物变换繁多,山冈巨石、峭立危岩丛林茂树、小桥流水、楼阁村舍应有尽有,江面云雾弥漫,渔舟隐现,一派溪山无尽之壮景,高远与平远、深山与阔水紧密相接,气脉通连,空灵疏秀,是山水图中鸿篇巨制。
画家在《江山秋色图》中重点表现了千岩竞秀的宏伟气势,以造成一种灵动而神秘的气氛,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可能想描绘出一种文人的理想境界,使画面具有受到文人推崇的“士气”。虽然这幅画上出现的是一片太平、悠闲的景象,但却能从中体味出作者对失去故土的思念之情。
该画作描绘了群蝶恋花的田园小景。轻灵振翅的蛱蝶起舞于画幅的上半部;秋花枯芦摇曳于画卷的底边。笔法上,蝶、蚱以工笔细描,花草则以双勾填色法。设色清淡、浓艳各得其所,彩不压墨。在物象表现上,作者用双勾填色法画土坡、草丛、蛱蝶。其勾线富于顿挫和粗细变化,墨色亦有浓淡轻重之分,敷色积染多层,特别是蛱蝶的翅翼更因积染而色彩浓艳厚重,从而与主要以植物色染就的草叶形成“轻”与“重”的对比。
这幅《岁寒三友图》以折枝形式将梅、松、竹组合在一起,虽然画得比较工整和写实,但与那种勾勒着色的工笔重彩则迥然有别。重墨粗线画出的竹叶、劲挺而规整排列的松枝与圈勾后显示为百花的梅朵,形成视觉形式的韵致。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
《渔父图》中的渔父也和竹子一样,是一个象征意义的形象,透露了元代社会的某些侧面的现实情况。是将画者的心襟气象与关乎画面自身形式规范的内在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的典范之作,其所描绘的场景并未脱离视觉真实,但它注重的已不再是真实物象本身,而是借此传达画家对于宇宙韵律的体吾与把握,进而表现陶冶于自然之中、与天地同体的人格境界。
《朝元图》是元代马君祥及其子马七等人创作的一幅壁画。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泰定三年(1325 年)由马君祥等人绘制而成,描绘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以8 个帝后主像为中心,周围有金童、玉女、星宿、力士等共286 尊,场面开阔,气势恢宏。这些壁画为我国古代壁画中的经典佳作。
此图作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干枝描绘得如弯弓秋月,挺劲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处疏,短枝处密,交枝处尤其花蕊累累。勾瓣点蕊简洁洒脱。王冕墨梅出于北宋扬无咎派。
此图描绘的是一个远离尘世的隐居环境。远处峰峦起伏,白云缥缈,楼阁在云雾中半藏半露,把这里点缀得如仙若幻。近处奇松欹斜虬曲,古藤盘绕,红桃掩映,景致幽雅。三个穿白衣的人临溪而坐,一人抚琴,一人低首聆听,一人身倚石岩,挥舞着另一条手臂,似乎是被乐曲所陶醉,就连提篮的童子也为琴声所感动,静静地伫立着。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景色,人物的生动神态和优美造型,表达了无形的乐声之美。
《重屏会棋图》描摹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会棋的情景。几个人物的情态刻画细腻准确、富有个性。用线细劲曲折,略带顿挫,即“战笔”法。整幅作品构思奇巧,画中有画,能以纵深感增添画面的情趣。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项娱乐竞技活动。作为南唐帝王的李氏兄弟也是围棋爱好者。《重屏会棋图》所描绘的是下棋的场景但场景中却有让人琢磨思索的地方。正在下棋的景达和景逖兄弟上身正襟危坐脚下的鞋子却各有一只脱掉了。古人讲究尊卑秩序,景达和景逖的这种行为显然是不遵循“礼”的是对皇帝的不尊重。
《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国卷。每卷画中均有康熙的形象,画面都是以皇帝为中心逐步展开的。作者在描绘时,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此画继承了我国长卷风俗画历史的传统,吸取了“清明上河图”等优秀作品的精华,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都有所突破。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这五件国宝以“唐宫仕女图”之名共同入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唐宫仕女图同样显示了当世社会人们对女性美的定义。在传世的唐代《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作品中,人物均有较宽的额头、圆而短的脸、丰满的胸部、圆润的臂膀、肥硕的臀部,这种美没有娇弱,反而更显健康,是唐代审美观的代表。
综观这幅画卷,整个宴会沉浸在在纸醉金迷的夜宴行乐中,暗示着韩熙载以失望定终身,而这种落寞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画面的情节一直围绕中心人物韩熙载一步步展开,从倾听演奏,到亲自击鼓,欣赏独舞,直到宴会结束,各个场合都是双眉紧整,心事重重,与欢快的夜宴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由于画家与韩熙载同样了解南唐的处境,理解主人公大势已去的苦衷,于是站在韩熙载的角度描绘了他在夜宴的背景下沉郁寡欢的神态,细化了主人公在当时复杂的形态下做着激烈的心理斗争,深化了作品的内涵。顾闳中凭着所观察到的景象,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再现了一幅宾客满堂的的图画。这幅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那个时代的风貌,更真实揭露了政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您好,这是一条评论。若需要审核、编辑或删除评论,请访问仪表盘的评论界面。评论者头像来自 Gravatar。